郑州国际助孕中心

[续] 武则天当女皇,是最大的失败!

阅读:573 时间:2023-02-21

我们上次讲到武则天大儿子李弘去世后,次儿子李贤顺位成太子,因为生在路边,不吉利,而三子李显是她当皇后之后的第一个儿子,所以武则天与李显合谋废掉了他。

但李显即使帮妈妈干掉二哥,同时漠视老婆被杀,还是被武则天迅速废掉了。

但今天的主角是李旦-这只神龟~

01

唐中宗李显被废除不过数日,有飞骑兵士十余人于坊曲里小酒馆里饮酒。

这些日子里可把他们折磨得够呛。

目睹了皇帝从登基到被废不过四十日,他们也是经历过腥风血雨的人。酒足饭饱之后,其中一位忍不住把这几日的郁闷借着酒劲倾诉出来。

“早知入宫废皇上无勋赏,不如事奉庐陵王。”

庐陵王就是数日前被废的唐中宗李显。

此话一出,得到了在场数位同僚的连连点头。

是啊,谁当兵不图个荣华富贵?

结果,酒席还未散去,一列禁军已经将他们团团围住。

他们酒劲还没散去,人已经被扔进了羽林狱。

等待他们的将是无穷无尽的拷打,监狱里充斥着血腥味和腐肉味,而这样的味道还会充斥在接下来的二十一年。

这些飞骑士兵在不间断的逼问拷打中,甚至没有发现他们其中少了一个人。

这个人早就被授五品官位,在家里抚摸着自己崭新的浅绯小朵花绣纹官袍。

而在监狱里无论是出于义气还是忠心或是恐惧始终没有开口出卖同伴的飞骑士兵纷纷被处以绞刑。

而那些说出秘密的人则是立刻被斩首。

而告密不仅是升官的办法,也是唯一能活着从监狱里走出去的办法。

几乎持续在整个武则天时代的告密之风就从长安曲坊里一个小小下班小聚开始,从李显被废开始。

这就是著名的坊曲飞骑案。

首先和大家聊一下什么是飞骑。

今天正文开始

02

飞骑,唐代羽林军军士之名。

唐初﹐以随李渊起兵太原的部分将士置北门(玄武门)屯营﹐所领兵号为“元从禁军”。

李世民当皇帝后就把它分置左右屯营﹐所领兵名飞骑﹐隶属屯卫。

李治又把左右屯营脱离屯卫独立。

同年﹐改屯营为左右羽林军﹐所领之兵一度改名羽林郎﹐不久仍旧名飞骑。

简单而言,就是皇家保安。

从北门屯营始置到羽林军建立后的一段时间内﹐飞骑都是守卫宫禁的主要力量。

一直到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改万骑为龙武军﹐地位驾于羽林之上﹐飞骑不再是北门军主要力量,告别了它长期在唐朝宫廷政变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李显在短短的55天已经收买了至少一部分的飞骑兵,让他们有一个选择:武后和唐中宗。

大家不要太天然以为李显一旦继承皇位,就天然继承皇权。

如果事情都是那么简单,也就没有所谓的宫斗了。

即便有了皇位,权利永远都是要自己去争取的。

这一点来说,皇帝和平民没有太大的区别。

李显当皇帝这件事上,李治并没有太大的信心,所以遗诏令裴炎辅佐新君之余,还加了一句“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所以加这条也是李治对武则天的放心。

比起大臣们担心武则天会变成吕后,李治反而更放心。

因为吕后的兄弟吕释之是有战功的,在刘邦晚年时不仅有侯位,也有实权,再加上妹夫樊哙,吕氏家族在朝廷已经颇有势力。

政治不是比武,靠着的往往是势,而不是一人之勇。

李治和武则天也是通过夺势赢了长孙无忌。

武则天有心要做吕后,并没有家族势力可以支持她。

同时,自己的几个儿子年级不能算是幼儿,谈不上什么子弱母强(至少年龄不是儿子们的弱势,虽然智商是)。

这也是李治从头到尾没有想过防武则天的原因。

同时这也导致后期武则天必须要自己来当这个皇帝,而不是继续让儿子当傀儡。

可以这么说李治对太子的制约,导致了武后对太子的掌控。

03

同时李治对武则天的制衡,又导致了官员对朝廷的投机。

这个人就是裴炎。

裴炎从开始就没想过好好辅导李显,于是在唐高宗去世三天,他就上述说“太子未即位,未应宣敕,有要速处分,望宣天后令于中书、门下施行。”

这可以看成裴炎和武则天的一桩政治交易。

要知道在高宗打压士族的时期,像裴炎这样的士族子弟日子并不好过。

裴炎能上位,也是因为李贤案里,他作为主审之一,毫不犹豫地打压李贤,给武则天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了后来步步高升的机会。

裴炎和刘仁轨、薛元超三个宰相是李治钦定的辅佐太子的三位顾命大臣。

裴炎随太子奉召赴东都。

后来李治驾崩于洛阳,薛元超抱病前去赴丧,但很快回家休养没几天,就跟着李治的脚步上了黄泉。

刘仁轨作为军事力量,留守京师。

裴炎成为资格最老权力最大,而且唯一在洛阳的宰相。他代表着文官。

他的建议不仅是让武则天大权在握,更是让自己宰相的权力得到空前膨胀。

唐初,政事堂建在门下省。

唐中宗继位,裴炎改任中书令,并将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变成由宰相主持的定期朝政会议,议决一切朝廷大事。

如果没有“天后令于中书、门下施行”,裴炎很难办到。

三省六部制很复杂,简单而言,就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裴炎把政事堂从门下移到中书无非是想加大他作为宰相的权力。

作为一个政客,这是无可非议的。

04

其实李显面对的政局和李治当年颇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后宫和朝廷勾结,自己只能做一个傀儡宝宝。

当然,是个皇帝都不愿意做傀儡。

所以,李治借着废王皇后,扶持武则天,打压长孙无忌。

李显学了李治宽厚对待李泰,也就开始像模像样地学李治扶持他的皇后——韦氏。

可是他只看到了李治扶持武则天,没看到李治能够这么做的前提是李勣和寒门子弟。

寒门并不是指贫民,指的是寒微的门第,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也叫庶族,是相对于中国古代的贵族——士族而言。

李治能够开局靠的全是借力打力,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破了僵局。

而且他也不是一次就成功了,从贞观二十三年到永徽七年,中间整整经历了七年。

李显想一口气吃个大胖子,也不看看自己是怎么上台的。

李治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怎么上来的,所以在皇位还没坐稳的时候,和舅舅荣辱与共,一起干掉皇位的威胁者。

皇位稳固后,再扶持被舅舅打压的武将李勣和寒族子弟,借武则天为由,聚集名为长孙无忌掌控下不稳定因素在自己旗下,化为自己的势力。

最后稳定了李勣(军权),一举拿下。

步步为营,稳打稳扎。

李显做了什么呢?

短短的55天里,他完美地避开了所有的正确答案。

春,正月,甲申朔,改元嗣圣,赦天下。

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

擢后父玄贞自普州参军为豫州刺史。

癸巳,以左散骑常侍杜陵韦弘敏为太府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中宗欲以韦玄贞为侍中,又欲授乳母之子五品官;

裴炎固争,中宗怒曰:“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炎惧,白太后,密谋废立。

——《资治通鉴》

136个字描述了李显的忘恩负义和愚不可及。

当时朝廷上有几股势力可以选择:寒族代表武则天(亲娘),士族代表裴炎,武官和李家支持者刘仁轨,最不济还有弟弟李旦。

可以说经过李治几十年的制衡,留给李显的朝廷上几股势力彼此制衡,除了出身卑微的武则天好点,其他的势力基本不能翻出大水花。即便是武则天,李显如果选择支持其他的任一势力,也能引起两虎相争,自己坐收渔利。

也就是当时朝廷上有几股势力,李显选择任何一个,都能稳住皇位。

这是一道没有错误选项的选择题。

结果,李显硬是创造了一个错误选项,然后选错。

他选择了外戚,还不是武则天的亲戚,是自己老婆的亲戚。

他选择了京兆韦氏。

问题是京兆韦氏在唐朝初期混得并不好,基本靠的是嫁(卖)女儿。再加上李治时期,对士族的打击,京兆韦氏混得更是凄惨。

所以武则天才那么放心地让韦氏做太子妃,甚至是皇后。

而李显一上台就开始不断地给韦氏开后门。

尤其是韦后的父亲韦玄贞。

在这之前,朝廷上的人听到他的名字,第一反应会是:

你谁啊?!

韦玄贞原本是一个普州参军,顶多一个七品官,一个月时间升到了侍中,门下省长官,位正三品,与尚书仆射、中书令同居宰相之职。

这个位置和裴炎同级别了!

这相当于从县长一下升到了(zhong)(yang)常委。

这后门开的那么宽,结果当然刚(肛)烈(裂)!

裴炎干了多少事,做了多少交易,好容易才拿到了中书令。

韦玄贞一个七品芝麻官因为嫁女儿升到和裴炎一个级别。

李治都不敢这么干!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李治只给他们家亲戚爵位,而不是官位。一方面防止外戚干政,一方面也不能引起其他势力的眼红和抗议。

李显这么明目张胆地拉帮结派,裴炎这个老狐狸会不知道他想做什么事吗?

于是他当场反驳,这其实是给李显最后的抢救机会。想不到李显毅然决然自个发掉氧气管:

人生自古谁无死,哥我今个儿要作死!

面对裴炎这个老鬼,李显皮头就是怼一句:

老子就是把整个天下给韦氏,有什么不可以吗?!

李显这时是螃蟹精上了身,一心想要横着走。

裴炎没有长孙无忌根基深,憋着一肚子气,他第一时间就去找帮手——武则天。

资治通鉴是这么说的:炎惧,白太后,密谋废立。

大家一直以为李显的废立是武则天一个人说得算的事,其实并不是。这是大臣集体的默契。

李显刚上位就急于开创自己的势力,要从已有的朝廷势力里强行分一块蛋糕,没有一个人会同意的。

李显上台55天被废,时间之短令人咂舌,其实历史上也有一个人和他千年的你我,遥相呼应。

青史册内有知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就是前几年被发掘出来的刘沫沫——海昏侯刘贺。

班固《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刘贺即位27天做的荒唐事就有一样:取诸侯王、列侯、二千石绶及墨缓、黄绶以并佩昌邑郎官者免奴。

变易节上黄旄以赤。

发御府金钱、刀剑、玉器、采缯、赏赐所与游戏者。

出土的海昏侯印

其实说白了就是大肆册封和提拔自己的亲信,企图在朝廷里树立自己的势力。

这就动了所有人的蛋糕,于是霍光统领全臣商量废除刘贺,然后“白太后”,再由上官太后下旨废除刘贺。

短短数日,刘贺的臣子被阻隔在墙外,他一个人在墙内不知所措,还以为是自己的臣子做错了什么事。

当时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废除了。

可听见太后要传召自己,刘贺这才知道自己大祸临头,连连发出质问:“我做错了什么?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05

千年后,武则天带着禁军冲上大殿的时候,宣布废除唐中宗。

李显坐在宝座上,看着自己被人给扶(拖)下来,他看着面前白发太后,平日里最为疼爱自己的母亲此时面色铁青,他也问出同样的话:“我何罪?”

历史的泥印子就是这么相似,肯定是同一公司出产的车轮。

我不知道当时武则天的心情。

她费尽心机扶儿子上位,辛苦程度不下于霍光,可是儿子还能一脸无辜地看着自己:“我何罪?”

李显真的不知道自己何罪吗?

就像通过现在对海昏侯墓挖掘,我们也发现刘贺非但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昏庸。

实际上,他研习儒学,知书达理,而且颇有抱负和野心。

正是这份野心让他在短短的27天就被霍光赶了下去。

李显当然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为什么会如此做?

事实上分析当时朝廷的局势,其实你会发现李显可以选择的势力并不多,如果他要完全自立的话。

裴炎已经是武则天的人,李显是清楚的。

刘仁轨位高权重,自己当了几年太子,一无功业,二无实权。

即便依靠他,自己很可能是从母亲手里的傀儡转手到另一个人手里。

李贤是怎么在自己和母亲的共同努力下挤下去的,他清楚,李旦也清楚。

李旦愿不愿意和李显合作是一回事,李显信不过李旦又是另一回事。再说李显怎么可能会兑现当年“相王相最贵”的诺言。

那时,他还没儿子,现在他有儿子了。

他别说和弟弟联合,没搞死他以绝后患都是因为他现在没办法。

当年,李泰投入李世民的怀里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会杀了儿子把位置传给李治。

李世民感动得一塌糊涂,还和大臣炫耀。

褚逐良看着此时智商已经化整为零的老大,强按翻白眼的冲动回答:“陛下失言。安有为天下主而杀其爱子,授国晋王乎?”

老大,天下有杀儿子传位给弟弟的人事吗?

你醒醒吧!

李世民一听,顿时泪奔:青雀,你坑爹啊!

同样,李泰坑爹,李显坑妈!

李显给老婆亲戚开后门,不仅是因为菊花残,不想为母亲所掌控,更是他不想兑现当年和母亲之间的许诺。

朝廷上任一一股势力,他都没办法掌控,于是他打算独树一帜。

这是李显没有办法的办法。

回到开头,他不仅在朝廷上收买人心,发展势力,还收买飞骑军。

这也是最伤武则天心的事。

飞骑军守卫皇宫内院,李显收买飞骑军,如果不是为了政变,难道是为了东西市的胡饼外卖?

宫廷政变针对的是谁?

昭然若揭。

李显的所作所为是对作为母亲和太后的武则天双重背叛。

武则天那叫一个气啊,带着人就冲上殿,当着文武百官就把他给废了!

所以武则天回答他:“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

你要把天下给韦玄贞,这不是罪吗?

作为儿子,你欺瞒母亲,企图政变,谋害于我,是谓不孝!

作为皇帝,你无视百官,专横跋扈,谋天下为私利,是谓不仁!

不仁不孝,不废你废谁?!

一直由自己扶持起来的李显一旦上位就会背叛自己,甚至还可能要谋害自己,武则天对扶持儿子这件事,自己当太后已经基本绝望了。

年长的儿子根本不可能配合自己当傀儡,随时随地自己就能变长孙无忌,落个冷宫退休算李治保佑。

此时,李旦已经快22岁了,也不可能长期为自己所控。

武则天这时才算明白李治的厉害。

此时,武则天也有60岁了,就是现在生,也生不出小儿子。

何况朝廷上,武氏几乎无一人担任重要官职。

你再厉害,你斗不过时间,斗不过岁月。

要不然认命,继续当一号马仔,乖乖扶持儿子上位后,退到后宫养老;

要不然鱼死网破,由着别人蹬鼻子上脸,给他人做嫁衣裳。

比如裴炎,一心学霍光,扶持新帝后,一家独大。

可武则天真真是一个神人。

面对这样的绝境,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得上。

她又用了八年的时间,改天换地,终于争取到了自己的天地。

武则天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已经下定决心。

既然没有傀儡,那就不要傀儡,我自己上,自己冲到最前头,我也要当一回家。

06

李显被废后,被封庐陵王,发配到房州时,他的妻子韦氏生下了小女儿。

李显行李单薄,一时竟然找不到给女儿的襁褓,只能脱下自己的长袍将女儿裹住保暖。

所以这个女儿就被命名为李裹儿。

无论后来这个女儿做了多少恶事,但她的到来的确给落魄的李显一丝丝喜悦。

此时宫里即位为皇帝的李旦并没有登基仪式,甚至住在别殿。

他没有去送别李显,他就静静地坐在宫殿里,淡淡地看着一切。

李旦看起来是如此的安静,在历史上他一向是软弱的,懦弱的,甚至隐形的,被戏称为六味地黄丸。

可在后来的神龙政变里,当李显在武则天面前唯唯诺诺时,是他带着南牙兵马把张易之的同党抓拿入狱。

当武则天将他软禁,他还有一批愿意为他献出生命的死士。

他的妻子被杀的时候,他依旧是安静的。

可是他一旦恢复位置,他为她们招魂,将她们早早安排在自己陵墓的身旁,所有的帐一笔笔清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虽然大家总是彼此祝愿万事顺意。

可万事都不顺的时候,不如学学李旦,保持安静,保持希望。

与其说武后六年是为了当皇帝做准备,不如说是李旦为了日后李氏复兴夺权蓄力。

07

全文第三章六年日月革唐命

这里,我插一句题外话。

虽然某教授曾经给过一个观点认为李贤非武则天亲生,但其实细究起来并非如此(我之所以说教授给的只能是个观点,而不是定论。因为历史也是在发展的。随着考古文物发掘,很多历史信息都会被纠正过来。如李贤之前都被认定是武则天所杀,墓志铭出来了以后,就知道其实他是忧郁症。李贤的年纪在《新唐书》是三十四岁,现在墓志铭出来以后,确定他是三十一岁。哪怕我现在说的,也是我根据目前手头上的资料得出的观点,也未必是定论)。

我们来看看武则天的六个孩子出生年:

李弘652年未知

安定公主654年未知

李贤655年1月29日

李显656年11月5日

李旦662年6月22日

太平公主约665年

现在存疑的就是安定公主,武则天的长女是什么时候出生,或者准确来说她是因为什么原因死的。

首先大家得明白,武则天杀女是不可能的。

王皇后也不可能杀公主。

王皇后作为皇后,涉嫌谋杀皇帝的血脉,这件事如果真的发生,不可能没有审讯,绝对会是惊动整个朝廷的大事。

而事实上,这件事在整个资治通鉴里,除了李治喊了一句:“皇后杀我女儿。”

然后就没然后了。

这个逻辑本身就说不通。

再说王皇后作为皇后杀死公主,在唐律中叫义绝。

按唐律规定,所谓义绝,指夫妻任何一方,对另一方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有殴、杀等情事者,必须强制离异,违者判处徒刑。

王皇后是要被问讯的,结果也没有。

至于武则天杀女陷害王皇后…

义绝的惩罚对武则天也是有效的呀。

再说,武则天和李治从头到尾的目标都不是王皇后,而是她背后的长孙无忌。

她杀女,栽赃给王皇后,反而是给长孙无忌一个机会,借着审讯,翻过来扣武则天一个误杀皇族也是可能的。

别忘了,唐律是在长孙无忌的主持下编成的。

只要涉及到法律,李治和武则天在长孙无忌面前等同渣渣灰。

但资治通鉴这一条信息还是很有价值的,就是透露了安定公主的死因和出生时间。

《资治通鉴》记载: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

上大怒曰:“后杀吾女!”

昭仪因泣诉其罪。

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又畏大臣不从,乃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

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

昭仪又令母杨氏诣无忌第,屡有祈请,无忌终不许。

礼部尚书许敬宗亦数劝无忌,无忌厉色折之。

敷之以被,说明当时天气是比较冷的。

而且这个被子肯定不薄,至少要有相当的厚度,否则不用发被观之,揭开被子去看。

此外,天气寒冷才会用被子盖住孩子的脸。

也就是小公主死亡时间不是在早春,就是在寒冬。

那么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资治通鉴记载小公主死后。

李治就要废后,于是他带着武则天去长孙无忌那做客,企图说服他让武则天当皇后。

但长孙无忌都是一副看不起武则天的样子,让他们很不高兴。

甚至礼部尚书许敬宗劝长孙无忌也没有用,还给他骂了回去。

《资治通鉴》记载:同年三月,戊午,上行幸万年宫。

庚申,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等十三人官。

为什么三月加赠武德功臣呢?

因为“昭仪欲追赠其父而无名,故托以褒赏功臣,遍赠屈突通等,而武士彟预焉。”

就是说武则天为了提升自己地位,想要追赠父亲功名,可惜没有理由,所以特地加赠了武德功臣,把父亲包含在里面。

这个举措针对的就是他们去说服长孙无忌时对方对武则天的轻视。

那么武则天和李治去拜访长孙无忌就是二月末。

也就是说安定公主去世的时间就是二月末之前。

此外,三月份,李治去了万年宮。

万年宮又名九成宮,是唐朝皇帝经常去避暑的离宫。

农历三月就去避暑,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

这在唐朝并不奇怪。

从公元6世纪中叶到公元8世纪初,即隋朝(581~618)到盛唐时期(618~755),是中国历史时代气候变化的第四温暖期,天气普遍炎热。

像杨贵妃吃的荔枝不是来自岭南,而是来自四川盆地。

回到小公主去世时,覆被于她是个常态。

那么这个时间还要往前推移,极有可能是二月中旬。

值得注意的就是唐朝婴儿死亡率非常高,尤其是冬天和早春两个时节。

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清朝。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唐朝天寒时室内都会焚烧木炭。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心忧炭贱愿天寒。可见烧炭取暖依旧是唐人主要的过冬方式。天气寒冷,小公主所在的宫殿也是也是捂得严实,空气不流通,有的炭没有得到充分的氧气燃烧就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第二,敷之以被。也是古人(现在很多老人也会)担心孩子着凉,常有的做法。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厚重的棉被盖在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脸上。

身子骨不够强筋的孩子无力挣扎,窒息而死也就不奇怪了。

小公主很可能就是遭受同样的命运。

上至,昭仪阳欢笑。

武则天应该已经从生产中恢复过来了。

小公主的出生时间最晚不会迟于一月中旬。

武则天一月中旬生下小公主,二月中旬小公主去世。

《旧唐书》记载武则天于,十二月戊午,发京师谒昭陵,在路生皇子贤。

正常的怀孕时间是285天,也就是九个半月。

二月到十二月,是十个月没错,但这一年有一个闰四月,就是四月重复了一个月,也就是永徽五年从二月到十二月其实是十一个月。

时间上是相对充裕的。

为什么我知道永徽五年有一个闰四月呢?

因为闰四月这个月下大雨,山洪爆发,把玄武门给冲了。后来的名将薛仁贵急得爬上城楼大喊:“人呢?!都死哪去啦?!”

洪水也没放过万年宮,李治也是深更半夜从床上跳下来,连滚带爬地带着武则天爬到高处,捡回了一条命。

所以说这年武则天是名副其实的水逆。

女儿死了,洪水来了,马路牙子下了崽。

真的是够了。

按照这个推算,李贤很可能就是在万年宮里怀上的(李治,武则天,你们不是去避暑吗?还做这些有的没的身体燥热没羞没臊的事)。

因为十二月份,武则天还愿意跟着李治前往昭陵,除了必须要加V外,可能还有一丝侥幸心理。

当时她没到预产时间,李贤很有可能是早产儿。

生产的中间很可能遇到了什么问题,所以导致武则天在第二年同样是在秋冬季生李显的时候,会有担心自己有难产的危机。

整个事件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二月,武则天女儿意外去世。

她悲愤交加下,认为是皇后杀了自己的孩子,决定彻底投靠李治,帮着他一起绊倒长孙无忌,拉王皇后下马。

李治肯定知道不可能是王皇后杀了女儿,但他当然欢迎武则天站在自己阵营,所以也就由着她疑神疑鬼。

随后,李治带着武则天去拜访了长孙无忌,但对方根本看不上她,明显表示她出身不够。

武则天很生气,让她出身弘农杨氏的贵族母亲给长孙无忌看看自己也是贵族出身,结果还是碰了一鼻子灰。

三月,天气渐热,李治见僵局一时难以打破,带着武则天去万年宮避暑散心,让她忘却丧女之痛,也调整状态准备接下来一年的政治战斗。

同时,他也加赠了武则天父亲的爵位,增加武则天的政治声望。

可是刚从万年宮回来,武则天又怀孕了。

这就是李贤。

而李旦出生的时候,是六月艳阳天。

李治还是很高兴,又多了一个儿子。

毕竟这个时候,武则天38岁了,不折不扣的大龄产妇。

他出生的那个月,李治就令僧、尼、道士、女官致敬父母,为他祈福。

他满月的时候,李治还赦天下。

而李旦一开始并不叫李旦,而是叫李旭轮,估计就是按照他出生时辰给取的。

太阳刚刚升起时出生的孩子。

后来,估计这个名字,李治和武则天也觉得自己取得太随意,就去掉了旭,叫李轮。

所以很多人说,你看李弘,李贤,李显,李旦,后面两个孩子都有日字,只有李贤没有,所以他不是亲生的。

但事实上李旦早年的名字是李轮,也没有日字。

李显中途被改名过,叫李哲,也没有日字。

哎,其实李旦活了54岁,李轮这个名字跟了他大半辈子。

而李旦被叫李轮,一直叫到了678年,他十六岁。

李治和武则天才把他的名字改成了旦。

后来他被赶下皇位,被立为皇嗣的时候,李轮这个名字和他再续前缘。

比起李显,李旦小时候就属于比较文静,好学的那一类。

旧唐书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

就是说李旦从小就是很乖,喜欢读书,草书和隶书写得很好。

尤爱文字训诂之书。训诂就是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李贤注《后汉书》就是训诂学的一部分。

你可以想见,李贤当太子时注《后汉书》,李旦,不,李轮作为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是有多崇拜他。

08

李旦在武则天当太后这六年的时间里,几乎像一个透明的人。

如果用朱自清的一句话来总结: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其实他也不是没有任何动作。

为人所知的是二让。

686年,武则天要还政于他,他拒绝,让武则天继续执政。

690年,李旦直接让位给武则天。

690年,那是走过场,李旦不让也得让。

那么686年,武则天都要还政于他,他为什么不接受。

李旦小时候其实很受李治的喜欢。

《旧唐书·高宗本纪》:上谓霍王元轨曰:“又男轮最小,特所留爱。”

就是说因为李轮是小儿子,所以要特意留在身边疼爱。

李旦的性格从某种程度上和李治也非常相像。

由于父母的权力欲,太子尚且弱成这样,他一个亲王又能有什么权势呢。

何况他也没想到李显会整这么一个乌龙。

于是,他上位以后就开始观察,为什么李家会沦落如此。

武则天夺权的路上一直不太平,这给予李旦很好的一个积累自己的过程。

684年9月,李敬业在扬州起兵。但他真的是为了李唐王室吗?

当然不是!

首先,他一开始说的是扶持庐陵王,这家伙都凉大半年,好吗?

后来又找了一个和李贤长得很像的人,说李贤没死,我要扶李贤。

且不说这一会儿一变的劲,你以为自己是在选爱豆吗?

庐陵王是大家一起赶下去的。

朝中大多数大臣都会站出来diss你。

比如裴炎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对武则天说:你还政给李旦,他就没借口了。

这种说法,就是相当于有人因为你戴帽子很丑diss你,结果你朋友给你的意见是你可以穿上袜子试试。

呃,虽然不是没道理,总觉得怪怪的。

然后是李贤…李贤已经死了的消息是人尽皆知,你整他没死。

这和武则天要人到处挖祥瑞有什么区别。

说白了,李敬业和历史上那些打着清君侧的叛党没什么区别,他要推倒的是现在的皇权,并不是针对武则天。

如果没有武则天,只有裴炎,他也会骂裴炎“窃国小贼”。

李敬业的个人野心也导致了他最后的败北。

《资治通鉴》记载在李敬业起兵后,他手下的谋士给予了两个方案:

魏思温说走洛阳,一起找老娘们算账,给老李家出头。

“明公以匡复为辞,宜帅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

薛仲璋说守金陵,老大以后也算是有块自己地盘的大佬了。

“金陵有王气,且大江天险,足以为固,不如先取常、润,为定霸之基,然后北向以图中原,进无不利,退有所归,此良策也!”

结果,李敬业就是遵从了后者的意见,使唐之奇守江都,将兵渡江攻润州。

魏思温对这样目光短浅的老大实在无语,他说:“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并力渡淮,收山东之众以取洛阳,败在眼中矣!”

魏思温有句话说得很对:兵势合则强,分则弱。

李旦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武则天也懂。

武则天能够得到现在手里的权力,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她背后的北门学士。

北门学士对于武则天的重要性相当于文学馆对于李世民的作用。

但当时这些北门学士也是效忠于李治的,他们只是通过这种途径,避开传统士族对于官职的垄断。

这些人在李治统治时期,已经把自己的利益和李唐皇室挂钩,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了自己的权势,却不能完全被武则天做把握。

所以武则天必须要把他们铲除,把他们的权势变成完全属于武则天的势力。

这就是告密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

既然投靠武则天的人无非就是升官发财,那么同样她也可以用升官发财将这股力量进行瓦解。

通过告密这种手段,将势力集中在自己的亲信手中,来俊臣等人便是典型的案例。

这是武则天要完全得到朝廷的权力,不得不采取的手段。

李旦为什么会辞让,选择继续当武则天的傀儡?

其实,他不止是辞让这一次。

后来,武则天称帝后,要和李唐皇室和解,说要立他为太子,当时他已经是李唐宗室的代表人物,可他拒绝了。

再后来,李显说要立他当皇太弟,他还是拒绝了。

再再后来,太平公主污蔑李隆基会篡位,他表示,干嘛那么费功夫篡位,我直接让不就得了。

然后直接自己当了太上皇。

为什么呢?

李旦就这么不乐意当皇帝吗?

是的,他还真不喜欢当皇帝。

可在唐隆政变后,当所有李家的敌对势力终于在那一天彻底完结的时候,李旦抱着李隆基嚎啕大哭:

“社稷宗庙不坠于地,汝之力也!”

社稷宗庙不坠于地。

李旦这一辈子做的就是保全李唐皇室的社稷宗庙,或者这么说,他努力地把一个四分五裂的李唐宗室在武革唐命的大浪中一点点粘合在一起。

那怕最后这个势力不属于他,他也不在乎,但李唐一定要活下去。

这是李旦最终的目标。

李旦第一次即位的时候,当时李唐皇室的权势也被瓦解了不同的势力。

北门学士为代表的后起之秀(亲武派),裴炎为代表的李旦派,还有刘仁轨代表的太子(庐陵王)派,以及李家的宗亲。

裴炎这一派,自不用说。

李旦需要争取的就是北门学士,太子派和李家宗亲。

而他拒绝武则天的还政,除了武则天本身并不是真心,他也拒绝站在李显的对立面。

兵合则强,分则弱。

李唐皇室必须要重新整合成一体,才能维持住社稷。

李旦基本上没有在朝廷上为任何人任何事说过任何话,即便裴炎被杀,他还是沉默的。

可是687年,他做了一件事:他为刘讳之上表求情。

刘讳之是谁呢?

李治还活着的时候,武后为加强统治,召刘讳之、元万顷等六人入禁中为“北门学士”,助撰《臣轨》等书册,并参决时政,协助武后处理政务,分宰相之权。

六名学士中,刘讳之是最受武则天赏识。

可以说没有刘讳之这些北门学士,就没有现在的武则天。

因为有人告密(诬陷)他说武则天应该还政给嗣君(李旦)。

武则天觉得他背叛了自己,所以他锒铛入狱。

李旦为他求情,免除了他家人的死罪,并从监狱里放了出来。

但刘讳之说:“此必加速吾祸”。

你这么做只会让我死得更快。

结果真的是如此。

可是刘讳之还是非常感谢李旦,写了一篇谢表,就直接赴死了。

这篇文章失传,但当时的文人读过无不落泪。

李旦不计前嫌,也要用自己薄弱的力量去救李唐的敌人。

这个举动有没有争取到了北门学士所代表的寒门官员。

这么说吧。

神龙政变中,李旦所率领的南衙禁军,南衙又叫南司,是唐朝宰相的治事之所。

09

在武则天称帝后,朝中大臣不止一次救下了李旦,保住了他皇嗣的位置。

这和他在第一次称帝时对大臣的宽厚是离不开的。

可见李旦不是不知道当时的局势是什么样,只是他能做的实在有限,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他不会贸然行动。

正是这样的作为,让他即便退位后,还能留在长安,而不是远离政治中心。

李显后来会有韦后叛乱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长期远离政治中心,缺乏自己的势力,对于政局的把控能力实在有限,不得不寻找值得相信的依靠。

武则天称帝完成的六年里,李显过得很辛苦,李旦也过得步步维艰,几乎是刀口底下求生。

垂拱四年,也就是688年,李旦就差点被杀了。

这一年,八月,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起兵发对武则天,结果都兵败身死。

面对这样的局面,十二月,李旦选择带上自己的嫡长子,当时的太子李成器,主动跟随武则天去洛水参加“拜洛受图”大典。

所谓的拜洛受图就是武承嗣安排了人放了一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在洛水,让人挖了出来,献给武则天。

实在很想吐槽古人这种恶趣味。

神仙什么的也算是神灵界的公务员,天天刻这种泄露天机的话,怕是工作不够,闲的吧。

而且大家真的相信吗?

既然泄露天机什么的,都泄露了,就直接一点好吗?

还特地说这种暧昧不清的话,一看就是传销组织的话术。

这种神仙的话也能信吗?

拜托,即便是神仙也有好有坏。

当然这些都是不是为了群众,而是为了武则天。

果然武承嗣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戏码很得武则天欢心。

于是,她便要举办拜洛受图大典。

如果这个大典有一个主题的话就是:“太后是天命,皇帝做舔狗”。

这种明摆着就是要自己当一辈子傀儡的典礼,李旦不旦硬着头皮参加,还带上了自己的太子,可以说把自尊心踩在脚底下。

这样投诚的表现让武则天很满意。

为何李旦会做出这种近乎无耻的举动。

这得谢谢李冲和李贞全家。

通过两王的起兵,你就能知道李旦当时是多孤立无援。

旧唐书记载,是岁,则天以明堂成,将行大享之礼,追皇宗赴集。元嘉因递相语云:“大享之际,神皇必遣人告诸王密,因大行诛戮,皇家子弟无遗种矣。”

撰遂诈为皇帝玺书与冲云:“朕被幽絷,王等宜各救拔我也。”

冲在博州,又伪为皇帝玺书云:“神皇欲倾李家之社稷,移国祚于武氏。”遂…

翻译过来就是:

武则天在完成修建明堂后,召集宗室聚集庆祝。李贞等诸王怕这是鸿门宴,一去不复返。

于是他们开始积极行动。

黄国公李撰伪造李旦给李冲下的诏书,说:“朕被幽禁,诸王应该各自发兵救我。”

李冲又伪造皇帝用玺印密封的书信说:“神皇打算将李氏的国家交给武氏。”

他们编造的诏书和书信,就是让李旦两边不是人。

面对武则天,他是撺掇李氏宗亲造反的元凶,面对李姓宗亲,他是背弃祖宗的叛徒。

好人都让他们当了,李旦就活该被千刀万剐。

如果你们觉得这不是陷害,那对比一下唐隆政变,李旦的亲儿子李隆基在造反的时候的所作所为吧。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或谓隆基当启相王,隆基曰:“我曹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归于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今启而见从,则王预危事;不从,将败大计。”

[续] 武则天当女皇,是最大的失败!

顺物自然而心无所私。

顺物自然,本来就是一个克制和控制自我的难题,还有做到心无所私,一心为国,简直是难上加难。

但李旦做到了。

他这种宽厚和无私在他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李旦再次当上皇帝,嫡长子李成器主动让出太子位给有功的李隆基。

太子是中国最高危的职业,从上面退下来的非死即伤,但李成器寿终正寝,一生都和李隆基维持着非常好的兄弟感情。

不仅如此,李隆基和其他兄弟的感情也是非常和睦的,长大了以后,李隆基还特地做了一个超级大的被子要和兄弟一起盖,而且他还创下了中国皇族兄弟里最多太子的记录。

大哥李成器,追谥让皇帝

二哥李成义,追谥惠庄太子。

三哥李隆基,太子+皇帝

四弟李隆范,追谥惠文太子

五弟李隆业,追谥惠宣太子

六弟早夭,所以没有册封。

否则按照这个节奏,六兄弟的太子组合也能在中国皇族史上写上一笔。

李隆基就是一副:我是太子,大家都是太子,不想当太子的举手,给你当皇帝。

李旦的两个妻子被害死了,可他的妾室们依旧无怨无悔地照顾非亲生的皇子们。

她们毫无疑问是善良的,可是李旦对待她们的感情也是真挚的,才能让她们心甘情愿地保护几个孩子。

李旦做皇帝时间太短,说不上到底有多好,事实上他处理得相当不错。

可他作为父亲,丈夫,兄弟,家族族长,他都是极为成功的。

Copyright 2019-2030 郑州国际助孕中心郑州国际助孕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